环境监测

2024-05-14 00:17

环境监测

一、环境监测的定义

环境监测是指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我们通过环境监测可以更为全面、准确地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真实影响,也能为后续的环境治理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

1. 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污染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2. 发现污染问题,为突发性污染事故的跟踪监测、应急测定提供依据,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处理问题,以保障公众健康及生态平衡。

3. 揭示新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通过长期的、定点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监测,可以揭示一些新的潜在的环境问题,并且预测其发展趋势。

4. 通过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地区的环境质量状况,可以作为衡量不同地区环境质量的依据,评估国家及各地区采取的环保措施是否有效。

5. 环境监测的数据信息可以用于评估和验证各种环境政策的实施效果,有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三、环境监测的技术

1.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其他飞行器装置上的传感器接收地面或其他自标的反射或发射的电磁波,并形成影像,用来研究或了解地面的环境状况。

2. 自动监测系统:通过各种监测仪器和数据采集传输设备,在实验室内或室外进行长期、连续的环境监测。

3. 采样技术:包括海洋采样、大气采样、土壤采样、生物采样等。采样技术就是直接从某区域内的环境介质中取得一部分样品,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实验分析和测试,获取各种数据。

4. 全球定位系统(GPS):利用多颗导航卫星的伪距、相位、载波相位测量等方式测定测站的位置,以实现全球性、全天候、连续的导航定位服务。

5. 数据处理与分析技术:通过各种数学和物理模型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分析,使环境监测数据更具意义和价值。

四、环境监测的应用

1. 大气环境监测:通过测量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对空气质量进行评价和控制。主要监测的污染物包括颗粒物(PM

2.5、PM10)、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

2. 水环境监测:通过对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进行测量,评估水体的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主要监测的水质指标包括浊度、pH值、溶解氧、氨氮等。

3. 土壤环境监测:通过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的监测,评估土壤的健康状况和安全性。土壤污染物的来源主要包括工业废弃物排放、农药化肥的使用等。

4. 生态环境监测: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对生态环境的质量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城市生态系统等。

5. 放射性环境监测:通过对放射性物质的测量和分析,评估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放射性物质主要来源于核设施排放、核武器试验等。